湖南省雅礼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陈苏镇在《汉代政治与〈春秋〉学》说:“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材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是基于
A.为了打败刘邦的需要 B.吸取秦朝灭亡的原因
C.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D.刘邦的中庸思想
【解析】C 这是新的学术观点,根据材料可以得出。
2.《晋书•王询传》记载:“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不同)。白后小人惮(害怕)役(服劳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这主要表明
A.两晋民族对峙严重,民族关系紧张 B.晋代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C.魏国实行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D.两晋察举选拔逐渐以士族门阀为依据
【解析】B A项不正确,材料中只有“以匈奴胡人为田客”的表述,没有反映出民族关系对峙严重的信息。B项正确,从材料第一句话“租牛客户数”、“以匈奴胡人为田客”,都反映了租佃关系的存在和发展。C项不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民众害怕“服劳役”,所以愿意到地主贵族的租田佃户。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唐太宗时,全国分为十个道,每个道包括若干个州,以便于皇帝派官员视察各州的行政工作。与“道”职能相当的是
A.秦朝的郡 B.西汉的州 C.宋朝的谏院 D.元朝的中书省
【解析】B 职掌规谏朝政缺失,西汉的州开始和唐朝的道一样,开始是监察地方的机构,后来才演变为行政区。
4.一位正担任中央大臣者,回忆其早年入仕过程,虽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因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官僚可能身处那个时期?
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解析】B 唐代科举采用资格考试与任官考试分途的方法,考生州、县试合格后,再到礼部按科别参加考试,及格后仅能取得任官资格,考生还要再通过吏部考试,才能分配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