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帝继承“立嫡不以长”
C.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2.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实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B.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C.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反映
A.总统权力至上 B.军权高于行政权
C.分权与相互制衡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4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宪政制度确立 B.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C.国王掌控实权 D.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5.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幅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一位中方官员义正词严对了一幅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此条约最有可能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7.影片《十月围城》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不惧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在香港中坏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对这一历史场景,下列各种分析最正确的是
A.孙中山闹革命广泛结交社会各界朋友
B.当时的人们已越来越不满清王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