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辉格党领袖格雷曾这样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把社会的中间阶层联合到上层中
来,共同热爱并支持国家的制度和政府,这件事具有头等重要性。”材料中的“社会的中间阶层”指的是
A.无产阶级 B.贫民 C.工业资产阶级 D.农业贵族
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C.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C.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东汉太守杨震为官清廉,其徒王密携金夜往拜谒,遭拒绝。密曰:是为夜,无人知。震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无知?密愧,后世为震建“四知堂”。这段材料说明
A.东汉时太守的主要职责是主管廉政工作B.东汉政府重视廉政风气建设
C.清正廉洁是社会所崇尚的风气 D.东汉是廉政建设的最好时期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族首领留渊自称为“汉氏之甥”,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也称自己为“大禹之后”,鲜卑慕容氏在追溯其祖先,称其为“有熊氏之苗裔”。以下是对上述材料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各民族首领都认为自己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
B.各民族并不把自己看成是夷狄外族
C.生动表现出各民族文化上的认同感
D.各民族首领都借助与汉族的关系抬高自己的地位
6.“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
A.《论语》 B.《道德经》 C.《墨子》 D.《韩非子》
7.“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左传•昭公三年》载:“四升为豆。”结合右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豆”属象形文字
②小篆字体略长,富于图案美
③“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
④右图三种字体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