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的原始农业可以追溯到( )
a.神农氏传说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
2.古代中国王朝灭亡和社会经济凋敝的直接原因是( )
a.农民负担过于沉重 b.水利工程年久失修
c.农民人口大量减少 d.土地开发破坏环境
3.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
a.猪骨骨核 b.贮粮窖穴 c.稻谷遗存 d.炭化谷粒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芸芸。……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北京地区流行过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6.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施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7.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趋势是 (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8.一位听书人,身穿暖和的棉布衣服,手里把玩着粉彩蝴蝶鼻烟壶,吃着鲜嫩的熟玉米,津津有味地倾听评书《三国演义》。请推断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9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从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0.据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有张毅庵者,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于是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朝中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 b.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备受欢迎
c.杭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
11.《齐民要术•序》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的意图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