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
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
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
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答案】D
考点:根据材料中探究主题“大唐长安商业”,结合所学唐代城市商业特点:市坊分开,晚唐夜市繁荣等,A、B、C皆符合题意;D草市是指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上需要自然形成的市,不符合探究课“长安”城的主题要求,故选D。
13.某古代科技书籍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这本书是
A.《齐民要术》 B.《授时历》 C.《农书》 D.《农政全书》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科技成果也进入了总结时期,难能可贵之处是其中的《农政全书》还记载了国外的一些农学成果,所以这本书就是《农政全书》。
14.黄宗羲在一首诗歌中感叹:“近来学人少,谁何识真伪。……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推之入理窟,涂车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该诗歌主要抨击明朝
A.君主专制加强 B.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C.理学的空疏学风 D.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B
考点:从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感叹“近来学人”不识真伪,热衷于并无“真实 义”的探究,到处是“理窟”,最终害人不浅。这是黄宗羲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 度的批评。明代科举考试只是以程朱理学为标准,“括帖”“四书”而不讲求实用 实学,科举之学最终败坏心术、败坏人才、败坏儒学,遏制学术生机与学者之创 新。故选B 项。
15.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一上任就提出了施政纲领,大力推行经济改革。下列不属于他的改革措施的是
A.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制定经济法规完善经济秩序
C.改革不合理的税收制度 D.奖励和补助民营企业
【答案】A
考点:抓住 “1913年底”,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A项属于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的改革措施。
16.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考点:洋务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描述的是洋务运动从巩固清政府专制统治的目的出发向西方学习发展经济的举措,结果因为对西方工业化建设和军事没有全面的深入认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17.几个年轻人被地方官员逮捕后,一名传教士向知府表示:这几个人都是我们教会里的朋友,请立刻把这几个人交我带去。知府明知这几个人是要捉拿的会党,又担心教士写信托公使到总理衙门理论,只好将人交给教士。上述故事发生在
A.明朝末年的杭州 B.清朝初年的北京 C.清朝末年的上海 D.民国初年的南京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