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左传》载,代表周王行事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对楚国兴师问罪,“尔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城邦国家与希腊、罗马城邦国家的不同点是( )
A.血缘关系起到纽带作用 B.具有自上而下统属关系
C.农业是城邦的经济支撑 D.诸侯僭越破坏宗法制度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城邦国家齐国与楚国有血缘纽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齐桓公代表周王行事,对楚国兴师问罪,反映出两个城邦国家的地位不同,具有自上而下统属关系,故B项正确;问罪的借口与西周礼乐制度有关,与农业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齐桓公代表周王行事,没有僭越破坏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2.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号始皇帝。这表明秦王嬴政( )
A.建立起君主专制集权制度 B.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C.以称谓突出君主至尊地位 D.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居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
【解析】秦中央和地方官制的建立,标志着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形成,与题干皇帝称号的由来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秦王嬴政将自己与三皇五帝比较,完成统一大业不是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故B项错误;君主至尊地位也不是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故C项错误;三皇五帝是华夏文明的祖先,秦王嬴政将自己与之比较,意图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居,故D项正确。
【答案】D
3.据《通典》载:“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寖以成风。”这一措施的主要影响是( )
A.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 B.提高了儒学独尊地位
C.选拔了经世致用人才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
【解析】武则天等“以文章取士”,以科举制延揽人才,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故A项正确;“以文章取士”,有利于提高了儒学地位,但不是主要影响,故B项错误;“以文章取士”,科举考试文史内容不一定符合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科举制有利于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但不是主要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