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常常令人倍感困惑。但是,拥有“智旅之学”的人,常常身在绝境,却能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拥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生境界。这主要是因为( )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世界观
C.真正的哲学指导我们正确地看待世界 D.哲学学习使我们获得成功人生
2、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3、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B.“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C.“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4、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 B.②→③→④ C.③→②→④ D.②→①→③
5、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理生万物”。陆九渊则认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两人的观点
①都坚持意识第一性,但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 ②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③折射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④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6、“没有景物,何来情感”与“没有情感,何来景物”,从哲学上看,两者争论的焦点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C.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7、人们都知道如果身上痒,通常抓几下就能解决问题。但这究竟是何原理?美国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揭开了“抓痒”的奥秘。原来抓痒能让向大脑传递刺激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从而减轻痒感。这一事实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③规律是客观的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