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
1.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 )
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体
C.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经济的发展·两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2.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济重心南移
3.《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思想非常兴盛 B.土地兼并的现象比较普遍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代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