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 狂热的图腾崇拜 B. 农业为立国之本 C. 迷信落后的思想 D. 对商业的不重视
2、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稀粥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4、“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 )
A.脆弱性 B.落后性 C.封闭性 D.稳定性
5、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汉代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瓷都”
B. 夏商西周是古代中国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
C. 马王堆素纱禅衣反映了古代棉纺织业的高超技艺
D. 家庭手工业是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
6、《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7、“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