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 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 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
2.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 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4.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
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