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题
审题,就是审读设问,明确问题要求,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前提。很多同学在答卷时,一看是材料解析题,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读材料。有的题即使有四、五则材料,也一气读完,然后再看问题。因为是先读 材料,后看问题,所以读材料时几乎是无目的地读,盲目地读,因此看问题后,有个别能得出答案,但多数则不能。无奈又得回头再读材料,这样第一遍读材料收效甚微,几乎就是浪费时间。科学的解题步骤是,先看问题,以设问为指向,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读材料,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材料型”,即“根据(或结合)材料回答”。这种问法的答案应该要通过解读材料,从材料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论从史出”,切忌置材料于不顾而生搬课本知识,导致文不对题。二是“课本型”,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种设问方式材料只提供切入情境,要通过联系、回想所学知识才能获得问题的答案。三是“结合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是近年来高考和平时模拟试 题中普遍采用的提问方式,这类问题的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不同的设问方式,决定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答案的来源,务必要注意。
在审题的时候,还要认真分析问题中的限制性条件,包括时间、空间、领域(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如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等的限制。通过分析这些限制性条件,以明确设问的考查要求,并确定要具体回答的内容。以2009年浙江高考历史第39题第(3)问为例:根据 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由“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问题属于材料内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设问方式。再分析限制性条件:蒸汽机的创制,直接影响。这就告诉我们要分析的是蒸汽机的创制而非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 影响,是直接影响而非深远影响。如此一来,要回答什么,心里就十分有数了。
有些问题的设问语言或直接来自材料,或比较艰深晦涩,有同学往往不知从何下手。遇有这种情况最好先进行问题转化,把原问题转换成比较通俗易懂的问题,以便利于组织作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