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全国妇联的调研报告称,这些孩子即使随父母在居住地城市读到初中最终也要回到户籍地读高中和参加高考,由于教材、生活环境甚至语言不通等问题,很多孩子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孩子过早退学走上社会,甚至形成了“仇视社会的可怕心理”。
为此,近年来一直有公民群体在推动随迁子女异地参加高考的事情。
自2010年3月开始,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上千名家长志愿者自发行动,在集市、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社会宣传,争取公众签名,征求意见;同时,还拜访关注教育的名人、学者;组织学者、家长、媒体召开研讨会,并拟订了一份“民间版”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
在这份“民间版”方案中,最核心的就是提出了“为所有纳税人提供不分户籍不分贫富不分地位的公平的教育机会,户籍与学籍分开,以学籍为主要条件”的随迁子女高考问题的解决思路。
志愿者更进一步建议,教育部修改2005年联合公安部发布的《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的通知》,以及在颁布下一年度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的标准认定。
至于什么样的孩子有资格异地参加高考,志愿者也坦承需要一定“门槛”。
“民间版”方案具体的要求: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3年以上连续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北京、上海两地,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对于这样的提议,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教育界专家表示,“这样渐进的推进,并有相应的路线图,是比较理性的解决方案,值得教育政策制定者参考。”
但是,这位专家也表示,解决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还涉及到整个户籍制度的调整问题,“并非是教育部一家可以说了算”,要有大的改革动作“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等不来的改变?
这些志愿者们,可是等不及了。他们的孩子,都在一条充满未知数的求学轨道上滑行,目的地在哪,谁都不清楚。
于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最好的教育政策的关注者与解读人。
“你有没有看到教育部网站上公布的那个新的一年的工作要点?”“跳舞”问道。
在今年的1月20日,教育部制订的《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了要“研究制定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这让很多家长感到了曙光就在眼前。
然而,不久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新华社的一篇专访,又让这些家长们感到十分失望。
在这篇充满了部门宣传味道的专访中,新华社记者问:“2011年,教育部宣告启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的研究制定工作,目前进展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何部署?”
袁贵仁则在一方面表示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专门工作组”正在深入研究和论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等改革涉及的重要问题;与之同时,他也强调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流动人口子女升学问题涉及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情况十分复杂,需要通盘考虑”。
“这个回答,感觉不像是一个部长说的,倒像是一个总理说的话。”有志愿者家长不解地说。
这些志愿者希望教育部的负责人能够回到一个问题:到底我们的孩子能不能等到政策出台的那一天?
“要不你就明确说不可以,我们也死了这份心,直接把孩子送回老家。可你既然说了在调研,就给了我们一个希望,很多家庭都在赌一把,觉得能够在自己孩子高考之前政策出台,可这是在赌孩子的未来。”有志愿者说。
据本报记者了解,有很多上小学六年级、或者是初二、初三的孩子的家长,在获悉教育部相关表达之后,决定把孩子留在北京,期待着政策能够开一道闸门,放自己的孩子过去。
这次妈妈们,将下一步的目标,瞄准了即将在京召开的全国两会。
不久前,他们已经给全国2000多个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用快件寄出了相关的资料,包括“民间版”解决方案、整个过程介绍,相关调研材料等。
“这些委员代表的联系方式,我们都是在网络上一个一个搜索的,甚至在快件里面,把对方回复用的信封都准备好了,那几天大家都很忙。”有志愿者说。
目前,他们已陆续收到一些回应,已有十几位代表、委员给予了回复,有的是通过电话、有的是通过邮件,表示将通过全国两会这个平台将这些孩子家长的声音传达出去。
当天晚上,中国政府网全文刊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要求,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其他暂住人口在当地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方便。对造成暂住人口学习、工作、生活不便的有关政策措施要进行一次集中清理,该修改的认真修改,该废止的坚决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