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有关异地高考的问题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各地政府将根据自己情况决定实现允许异地高考的最后实现年限。(3月5日新华网)
近几年,异地高考成为一个关心民生大事的“热点话题”,曾记得《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的一个条款:从2014年起,凡在我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我省就地(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我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这意味着 “异地高考”将在山东率先实现。这 “破冰”突破的一大步,虽说只能算是全国的一小步(还要延缓两年),究竟给了公众一个欣喜的期待,总算给“异地高考”迎来了曙光。
但依实情看来,山东一直是户籍人口大省,流出人口和流入人口数量落差不大,在高考录取中山东也属传统的分数“高地”,竞争激烈。不少专家认为,允许非户籍考生就地高考,也不会给当地考生造成很大冲击,如果考生户籍所在省高考分数线低,他们仍然会首选回乡高考。可是,京、沪和广东省的情况却完全不同,这三地不仅随外来务工者流入的子弟多,而且,在高考录取中也属传统的分数“洼地”。高教资源比较少、入学机会比较低的地区的孩子,如果到京、沪和广东高考,肯定要挤占京、沪和广东学生的机会。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这也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当地学生的利益。须知,在京沪与广东之外,其他地方的高考难度相差不大,且外来务工者并没有多少。即使全面推行异地高考政策,影响并不会太大。
民众之所以强烈呼唤“异地高考”,除了要解决“异地户籍”的学生的高考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参加高考涉及高考制度、户籍制度,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方上大学的机会差异比较大。而今天,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国家要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本来是一个“异地户籍”的学生要从“当地户籍”学生的利益中分一勺羹——同样多的羹汤,分的人多了,份额肯定会减少。这可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政府该怎样进行调控?
如今,教育部避开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却又要求各地制定“实施时间表”——必须在年底拿出来。如此避重就轻地推进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其解决的诚意就令人怀疑,这种自设樊篱的做法难免会让人联想到“地方保护主义”,对设施和推行起来无疑会成倍地增加阻力,因此,这个看起来很美的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实施时间表”,最终会成为一种对民众的忽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