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八成医生不愿子女学医 医学院录取线下降
阅读: 1294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2/8/14 11:10:23
分享到:
收入和有的行业没法比,做医生的成就感与荣誉感也在不断滑落。
我们教育学生,医生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但学生们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却总是看到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滕皋军说,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医院里大大小小的医患纠纷不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生碰到病人情绪化、非理性的指责甚至打骂,心里难免产生很强的失落感。因而现在医学生和年轻医生转行的很多。“你如果碰到医药代表,问一下他的背景,很多都是学医的。辛辛苦苦学了医,却放弃临床去做‘小生意’,这在外国同行看来很难理解,他们的医生是不会做这种事的。”
医学教育体制加剧了精英流失
在专家们看来,另一个根源在医学教育体制。
一位刚从美国学术交流回来的医学专家告诉记者,在欧美国家,每所医学院、每个专业招多少学生,指标控制得非常严格。哈佛医学院每年仅招收130人,美国最大的医学院每年招生也不过200人,全美国一年入学的医学生仅有2.2万人左右。而在我国,有些医学院一家的在校生就超过这个数字。在一些医学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前些年裹挟在大学扩招浪潮里的医学院大量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源质量,让临床医学甚至成了“兜底专业”。
几年前,我国开设口腔临床专业的医学院校不过几十所,而现在已有100多所,还不断有新的院校加入进来,甚至有院校一年招生就多达数百名。学生多了,学校没有足够的培训配套设备和实习基地,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弱、就业有困难。
另一方面,我国医学教育的学制混乱,有5年制、7年制、8年制,也有3年制专科毕业也能当医生。教育思路的混乱让医学生和医院都很尴尬。以5年制本科为例,毕业后,是做3年住院医生呢,还是去读3年硕士?做3年住院医生,有了看病经验,却拿不到硕士学位,进不了医院大门;而去读3年硕士呢,拿到了学位,却又不会看病,难以在岗位上立足。几年前,国内就有医院重金礼聘医学博士,最后却因动手能力不足将其解聘的事例。
出路:改革医学教育,改善从医环境
去年12月,教育部、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受到业内人士高度关注,被认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统一医学教育模式一事经过多年争论,在这次会议上终于尘埃落定。
秉承此次会议精神,今年5月28日,卫生部和教育部又联合发出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首度明确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为“5+3”(即“5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5+3”将成为今后临床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它不仅是医学人才培养制度的确立,也是医学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
对于医学院和医学生过多、过滥的问题,两部委也作出了回应。按照《意见》要求,今后,原则上不再增设医学院校和临床医学专业点,调控和稳定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对招生规模过大的省(市)、高校,将缩减招生数量。业内人士认为,这对于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缓解医学生就业困难,将起到实质性作用。
陈琪介绍,为了增强医学专业吸引力,鼓励学生去基层医院,一些地方还为医学生就业设置了保底工资。4万年薪的底薪保障也许比不上大医院医生的收入,但足以保障收入在同地区同层级中位于中等偏上。江苏省还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的方式,在医学专业招收部分考生,毕业后按协议从事农村卫生工作,政府返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费用。
有些大学甚至已开始尝试“医学免费教育”。厦门大学今年宣布,该校将效仿免费师范生制度,免费招收医学生,以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免费教育、兜底保障……这些举措,是否能让医学专业重回精英学生的视野?业内人士对此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这不失为一个“聪明之举”;而反对者则视之为“医学的悲哀”。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分析,医学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最顶层、受尊重的职业,它不应是一个“受保护”的弱势职业。况且,免费教育未必能让医学专业更具吸引力。“师范生是免费教育,但许多年里仍是很多学生不愿报考的专业。这两年教师职业成为热门,不是因为免学费,而是老师的地位、收入提高了。医学也一样,能否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关键在‘后端’。”他说。
医学院分数逐年下降,医生子女不愿学医,应该引起政府、社会和医疗行业深思。不要仅把‘棍子’打在医院、医生身上。需要从社会大环境和医疗小环境找原因。”丁义涛说。
业内人士寄望于正在进行的医改,能切实提高医生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让医生不再靠多开药、多做检查和“走穴”赚钱,而真正靠医疗技术能力、服务水平赢得患者的信任,找回失落的尊严和荣誉感。
回到现阶段必须面对的现实,专家们认为,医疗行业也必须有自己的坚持。滕皋军说,东南大学医学院一直坚持与东大分代码招生,因为共代码虽然可能把分数“拉得很高”,但进来的学生未必是一心一意愿意学医的。“医生是既崇高又辛苦的职业,我宁愿招低个30、50分,但却有强烈愿望学医的孩子。”
我当医生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8小时上下班的概念。医学是‘救苦救难的行业’,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没有奉献精神,就不要选择医生这个职业!”丁义涛感慨,“古今中外的医学先贤,不仅医术高超,而且都有仁爱之心和高尚医德。我们不能只教会医学生‘看病’,还要教会他们‘看病人’。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走到今天这个尴尬地步,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扭转医学这种尴尬,除期待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外,医务工作者应首先重塑人文精神,重视人文医学的教育,无论何时何地都把‘以病人为中心’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维护医学之圣洁和尊严。”
12
来源: 南京日报 编辑: yan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