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作家教师议莫言作品入教材 引导学生读懂更重要
阅读: 265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2/10/16 10:55:13
分享到: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引发了文学热。日前,国内多家中学教材出版社表示,正考虑将莫言的作品选编进入高中生学习课程。此举引起广泛关注,学生们能否充分理解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的文风?
对此,柳州本地的一线教师、作家们认为,作为国内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不可回避的内容,让中学生接触学习已是大势所趋。在他们看来,真正需要考虑的是选择哪篇作品,如何引导学生们开展阅读,理解作品涵义。
莫言及其作品已成上课内容
不管莫言的作品最终是否入选中学教材,在柳州的不少中学,很多语文教师已将莫言及其作品“搬入”课堂。
柳州高中教务处副主任、拥有10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的卢涛告诉记者,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之后,第二天各个年级的语文教研组就组织了研讨活动,加强大家对莫言及其作品的了解。随后,许多老师开始利用语文课的时机给学生们讲述相关内容。
卢涛自己也费了不少心思,专门总结出了4个有关莫言的关键词,以此给高二年级的学生上了一堂课。这4个关键词分别为乡土、反思、持续、融入。在卢涛看来,莫言以自己生长的故乡为创作源泉,作品深具反思精神。而且他持续多年保持高品质的产出,并坚持融入世界文学潮流中,这样的奋斗历程,不管是作文还是为人,都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好好学习。
卢涛说,在讲述有关莫言及其作品的那堂课上,学生们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另据记者了解,柳铁一中、市一中等其他中学的许多语文老师亦开始把莫言的作品详细介绍给学生。
不能低估中学生的理解能力
莫言作品引入中学教材之所以引发争议,主要是因为大家担心学生能否很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对此,作为学生家长的陈先生有同样的担忧。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说,莫言的作品有些很玄幻的东西,难以看懂,有些描写又太过具体、逼真,不适合给孩子看。”陈先生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莫言的作品看过不少。
但他的观点显然没有得到正在上高三的儿子的认同。“不要以为我们看不懂,更难的作品我都开始读了。”小陈有些不屑地说。在他的书柜里,摆放着余华、莫言、王小波等众多作家的书籍。
卢涛亦表示,不能低估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在她看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人们获取信息的便利,现在学生的涉猎范围早已不同以往。在她所带的班级里,许多学生不但经常阅读国内先锋作家的作品,连米兰·昆德拉、卡夫卡等国外作家的作品也经常接触,而这些作品在常人看来都较为晦涩难懂。
其他多所中学的语文教师亦称,那些对文学较感兴趣的孩子,其实早已阅读过莫言的诸多著作,学校图书馆就有莫言的多部作品,经常被学生们借阅。
老师们还表示,即使学生一时不能完全理解莫言的作品也无妨,因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对作品的理解自然能够更加深入。
不过老师们坦承,与其他作家相比,莫言作品的主旨、中心思想相对较为深层次,部分有关性、暴力的描写也确实不适宜青少年阅读。因此,有所选择及阅读过程中老师的有效指导非常重要。
引导学生读懂作品更重要
莫言是一名高产作家,作品非常丰富,哪些适合中学生阅读学习呢?
对此,国家一级作家、柳州本土知名作家韦俊海表示,从适合青少年理解及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应该选择一些反映爱国情怀的篇章进入学习教材。
上世纪90年代,韦俊海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作家班时,曾与莫言多次打过交道。在他看来,莫言的作品完全有资格、够分量入选中学教材。
韦俊海称,莫言的作品充满反思的多,描写赞美的少,但即使在反思之中,他的许多作品也包含着浓烈的爱国情怀,比如早期的《红高梁家族》。韦俊海认为,应该从这部小说中选择一些篇章进入教材。
卢涛的观点与韦俊海有相似之处。她表示,莫言早期的一些中短篇作品相对浅显一些,不管是眼下最被看好将选入教材的《透明的红萝卜》,还是其他作品,学生理解起来应该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不过卢涛特别指出,选入教材只是一个初始环节,更重要的是在考核设置方面仔细深入地考虑,比如到底是将作品归入考核范围内,还是仅仅推荐给学生阅读?考虑到莫言作品的独特性,卢涛认为,如归入考核范围,应该设计不同于现有的、标准化的考核标准,如此才能引导学生真正地去理解、探索莫言的文学世界。
卢涛表示,能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所认可,莫言作品的优秀毋庸置疑。身为一线教师,她希望学生们能够接触到这样优秀的文学大餐,同时能够以更加个人化、多样性的视角去理解它,而不是只为了应对简单的标准化考试。
来源: 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 编辑: yan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