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评论:异地高考别拿职业教育做“挡箭牌”
阅读: 234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3/1/7 10:15:31
分享到:

元旦前,全国25个省市的异地高考方案相继出台,艰难落实了去年8月底国务院有关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指示精神。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异地高考方案在众人的翘首期盼中,终于在2012年最后一天来临之前同时出炉。北京市从2013年起面向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有条件地放开高职和专升本;上海市以进城务工人员的积分来划定随迁子女享受高考的不同权利;广东省则决定以2013年、2014年、2016年为三个时间节点,分步骤、分层次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的高考问题。

承载教育公平重任的异地高考方案,究竟能否顺利过关,令社会满意?显然,北上广异地高考方案与彻底推进教育公平的目标相去甚远。

以北京市的过渡方案为例,凡有居住证明及稳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社保均满6年,初中毕业生只能参加中等职业学校考试录取,中职毕业后可按照有关规定参加高职学校的考试录取;而同样身份条件的高中毕业生只能参加高等职业学校的考试录取,毕业后可参加升本考试录取。

不谋而合的是,上海市的方案则通过积分的形式来分配考生的权利,进城务工父母的积分达到规定标准,随迁子女才能在上海市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如果父母的积分达不到标准,只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则其初中毕业的子女只能参加全日制中职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中职毕业后再参加高职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高职毕业后可在上海市参加专升本招生考试。

进城务工子女只能上了中职进高职,读完高职专升本,而始终没有平等的机会报考重点高校、名牌大学。让人觉得两地的异地高考政策被附着了拼爹的色彩。

而且,一个本该是促进教育公平,让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能够平等参加高考及录取的方案,却有意无意地拿职业教育做挡箭牌,这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尚不尽如人意,职教的生源又面临重重危机的当下,北上广的异地高考政策难免不会被误读为政府在设法为职业教育的生源救市。这一误解的后果,不仅会增加人们对异地高考政策本身的抵制,更会在无形之中使职业教育受到无辜的伤害,不仅没有帮上忙,反而会弄巧成拙地添堵添乱。

就拿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本来同样是高等教育的家族成员,但在异地高考政策的框架中,却被不经意间划归了另类,成为弱势者的被迫选择和农民工子女的无奈去处。而如此来自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实质上的歧视,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天弱势,如果声誉和自尊再平白无辜受损,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诚然,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权衡过程,正如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所言,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资源承载能力等诸多因素,以及统筹兼顾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权益。所以,方案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瑕疵都无关紧要,不能令各方都满意也在所难免。然而,异地高考方案既然是冲着推进教育公平而来,其最基本的原则就应当不能光拿职业教育做挡箭牌,否则定然难以服众,难受认可。

在国家高考继续执行按省市切块分配录取指标的前提下,放开异地高考,必然会影响到城市户籍人口的既得利益,无异于自切蛋糕,自割股肉,于情不忍、于心不甘,甚至产生内心的阵痛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都不能成为放慢改革、阻滞发展的借口,更不能以不成熟、不合理的对策去糊弄百姓,把职业教育当作挡箭牌来应付舆论。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 yan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