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那些年 我们一起经历过的高考
阅读: 517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3/6/9 15:17:22
分享到:
  ■1980年,外语考试成绩,按30%计入总分,专科学校仍可作为参考分。
  ■1982年,外语成绩按70%计入总分,从1983年起,100%计入总分。报考专科学校考生的外语成绩是否计入总分,由各省、市、自治区确定。1982年生物满分为50分。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1999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组织了10个省(区、市)和北京大学等400余所高校进行了网上录取试点工作。目前,高考网上录取基本普及。
  ■1999年在全国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广东率先实施“3+X”高考科目改革试验方案。“3”是语文、数学、英语-这是必考的;而“X”则是在政治、化学、物理、生物、历史等科目中选择。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
  ■20014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的限制,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婚否不限。
  ■2003年,孩子们戴着口罩走进考场,夏季高考因为“非典”由传统的77日提前到67日。在这之前的26年里,高考一直在77日开始。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2003年,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2004年重庆市开始实施普通高考自主命题,目前全国高考考场上共有多个不同版本的高考试卷。
  ■20124月,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稳定,长达13年的高校大规模扩招运动走到终点。
  ■2013年,新课改方案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两类,设置相应的考试科目。普通本科类考试科目保留现有“3+X”设置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综合(/)。总分仍为750分,其中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含听力30)、综合(/)300分。普通高职专科类只考语文、数学(/)、外语。总分4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30)150分。
  高考关注
  观念变了秩序好了
  陪考大军悄然隐退
  商报记者廖娴雅黎静实习生刘学春
  昨天是高考第一天,记者在各驻守考点发现,今年高考更加趋于淡定:淡定的不仅是学校、老师、家长,甚至包括学生,犹如平常考试一般,有的考点甚至出现零陪考现象。
  考生考完先来段音乐
  对于昨日上午率先举行的语文考试,不少考生都表示有一定难度。但记者在复旦中学考场外看到,考生们几乎都是带着笑容走出来的,大家普遍反映,对于考试已经非常习惯了,高考其实不过是众多考试中的一次,并不紧张。
  “考之前有些紧张,进去了反而不紧张了,就感觉和平时差不多。”复旦中学九班的周俊霖走出考场后,就戴上耳机听起流行歌曲来。他说从高三开始,学校每周都要考试几次,而且每次都有排名,同学们都考习惯了,所以正式面对高考也不紧张。
  家长感叹高考常态化
  “今天要不是上班路过学校门口,都没意识到已经高考了。”昨日上午8点,在曾家岩附近工作的市民曹胜齐站在求精中学门口,忍不住惊叹,一年一度的高考,从排山倒海的阵仗逐渐有风平浪静的趋势。
  他说,自己12年前高考时,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出动了,考场外到处是陪考大军,与如今有些清淡的场景有明显差异。如今,学校安排了送考车、带队老师,考场周边也有专门的人力在维护交通、入场等秩序,高考经过逐年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规范化、常态化。
  校长称各方心态趋稳
  铁路中学校长黄兴力也观察到了自己考点一些细微的变化,“来的家长逐年在减少,而且都很平静”。
  黄兴力表示,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在教学之余,更倾向于学生心理上的引导和帮助,学校、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在如今的教育界已经非常频繁,家长和学生的心态都变得成熟、平稳起来。
  考场内外组织更有序
  昨日早上8:30,重庆八中考点门口外,考生陆续进入考场。记者在现场看到:考点外陆续有一些送考的家长,但大多数看到,孩子进考场后,就纷纷离开了,并没有守在考场外等候。留守在现场的家长仅有两三人。
  “今年人好少哦,和往年根本没得比。”学校旁边一家文具店老板何女士说,她的店在这儿开了近10年了,往年高考期间,陪考的家长非常多,校门外到处都挤满了人,有的带了报纸,有的带板凳,全程陪考,但今年的家长明显少了很多。
  专家:陪考降温是好事
  商报记者廖娴雅黎静
  “我们一直在呼吁要给孩子独立空间,从陪考现象来看,家长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在转变了。”在本土青少年教育专家陈志林看来,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就业方式多样化,高考所带来的压力有所降低。“考生和家长们在逐渐端正一个心态——上大学不是求职目的,而是自我提升,抱着这样的心态,往往不是你去找工作,而是工作来找你。”他说,太多的自主就业案例说明,高考并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专家赵昆生则表示,现在考生上大学的基数增大,概率增大,考生上大学相对来说更容易了,因此考生们的群体心理压力减小,相应的考生家长的心理压力也就减少了。其实,高考趋于平淡后,陪考大军“降温”是好事。
  上世纪70年代
  时代特点:1977年,停顿10年的高考恢复,当年的1211日至13日,全国570万青年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19787月,又有610万人进入考场。至那时起,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中国每个家庭,也给每个家庭带来希望!
  考试科目:文科: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外语。理科: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外语。外语分只做参考分
  陪考现象:几乎没有
  考场条件:普通教室、容许带扇子
  上世纪80年代
  时代特点:上世纪80年代,高考已正常进行,成了中国内地高中生必经的人生洗礼和重要考试,考得好的,将成为“社会栋梁”。当时的高考,没有扩招,录取率很低,基本没有高收费的民办高校,千万考生的眼睛都盯着全国有限的大学资源和有限的学习名额,可谓“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
  参考条件:先通过初考才有资格参加高考
  考试科目:文科: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外语。理科: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外语。外语按比例计入成绩
  陪考现象:开始出现
  考场条件:用凉水降温
  上世纪90年代
  时代特点:1995年到1998年间,考大学的难度没有降低,虽然没有开始大规模扩招,但那时的大学生似乎失去了一定的神圣光环,已经不像上世纪90年代初那么高不可攀,该年,全国高校招生数在1998208万人的基础上激增了22万人。
  考试科目:实行“3+X”的高考模式、英语纳入必考科目
  考场条件:有了电扇
  陪考现象:陪考趋热
  本世纪前十年
  时代特点:2000年后参加高考的学生大多是80后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寄托了父母的所有期望。从政府职能部门到普通市民,都主动为考生提供便利。比如每年都有出租车和私家车主动加入爱心车行列,免费接送考生。
  考试科目:实行“3+X”的高考模式、报考外语专业进行口语考试
  参考条件: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婚否不限
  考场条件:空调
  考场纪律:实行电子监控
  陪考现象:全家上阵
12
来源: 网络 编辑: rongerkl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