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高考轻松突破600分:物理篇
阅读: 715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3/7/15 17:26:42
分享到:
    2013年高考在大家的期待中结束,对于物理科,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共有15份,试卷结构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先选择题,其次是实验题,再次是填空题,最后是选做题。特别是新课标卷的命制模式就是这样,当然各地试卷的模式略有差异(上海卷差别最大)。传统的全国卷选择题都是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究竟每年多选题的个数是多少并不确定,有一年2个、3个,有一年则是4个、5个,以3个的较为多见,但是究竟哪些是多选择题,哪些是单选题,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判断,难度系数较大,得分率偏低;近年实行的新课标卷,则是把单选和多选划分开来,前5道是单选,后3道是多选。多选题的给分标准是全对得6分,对而不全得3分,不选或选错得0分。这种模式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得分率,降低了难度,对普遍提高物理成绩很有作用。
  刚才讲的是物理的试题总结,下面来谈谈试题的内容。传统的全国卷有8道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一般是力学2道、电磁学2道,剩下的4道,热学、光学、原子物理、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各1道。现在的新课标卷则主要考查必修1、必修2、选修3-1和选修3-2这四个模块的内容。力学和电磁学分别为4道,4道力学题通常是2道必修1 内容的,2道必修2内容的,4道电磁学题通常是2道选修3-1的,2道选修3-2的。经常见到的8个面孔是静力学、牛顿定律、功和能、天体运动、静电场、磁偏转、电磁感应(多考图象)和交流电。
  2013年的高考难度有所下降,试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命题人在今年的命题设计中,做到了三个贴近,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现了三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试题以知识为载体,突出对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和环保(STSE)等领域。试题内容有助于培养考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总的来讲,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试题具有突出主干、情景求新、新而不偏、活而不怪、不避陈题、推陈出新的特点,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体现课改”的特点。试题强调解决物理问题通用方法的运用,淡化解题技巧,试题尤其重视对考生推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强调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试题设计有利于那些注重分析物理过程、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生取得好成绩。这15份试题将对今后的高中物理教学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给2014年的高考备考指明了方向。
  就拿北京卷来说,考查知识纯粹,没有复杂模型或过程。这也是2011年以来,北京物理试题一直秉承的风格。要做到这点真的很不容易,外界看来这是有意对北京的考生“放水”,试题难度看上去很低。但殊不知,这样的考查方式才符合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物理教育的目的。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不用考虑熟练度的问题,而是享受物理思考的乐趣。今年北京的试题虽然整体难度较去年低,但是区分度还是很高的。比如选择题最后一道20题,考查的是多光子的光电效应问题,而高中给学生教的都是单光子的光电效应。很多老师教的过死,只注重做题,不注重对于产生原因的解释。考生看到这道题大多数都会直接套公式,肯定以为自己做对了,但其实答案却是B。另外,23压轴题三问居然破天荒的考查了三个概念证明,分别是电流的微观定义、洛伦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以及气体压强,着重考查学生对微观离子流的理解,这在全国各地的试卷中都是比较罕见的。学生即使刷了再多题,背了再多模型,如果不关注自己学的物理概念是怎么来的,一样做不出来。
  那我们就讲一般性的特点,不论是哪份试卷,都是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突出了对主干知识力学、电学的考查。 “力和运动的观点”“能量的观点”这两大观点都是整份试题所要考查的核心。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
  在考试说明中指出“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在此套高考试题中,呈现了大量的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社会、环境的试题。
  多过程问题仍是命题的重要内容,突出考查了过程分析的能力。
  图形、图象及图表成为试题重点内容,考查考生数理结合能力。
  一直以来,试题对图形、图象及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从而增加了试题的相对难度,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和效度,对考生能力的甄别更有效。利用图形、图象或图表反映物理信息和物理规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查考生的识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上述讲的几点,即是今年各地高考试题的特点,也是今后几年的趋势,下面,我们来讲讲,如何突破600分的问题,也就是要获得80%的成绩的问题。具体到物理学科,理科综合中物理的总分一般为120分,也就是要考到96分以上的成绩。物理作为高考中选拔人才的关键学科,往往起到“拉分”的效果,从每年实际考试情况来看,取得96分以上的考生所占的比例并不高。然而,事实上虽然物理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但在命题时,其易、中、难也是按3:5:2分布的,同学们只要搞定基础题和中等题,再从比较难的题中抢得一些分数,获得96分的分数应该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
  要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要考虑,一个是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另一个是应试能力如何?
  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每位同学达到“学得好”的问题!作为高三的同学,主要体现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对基本题型的掌握。
  但要注意的是,高三学习过程与高一、二年级时的学习过程是有所差异的。高一、二年级时,我们关注的是知识的全面性与细节性,但高三对知识的掌握不同,我们应该坚持“考什么,学什么”的基本原则。要求同学们做到“依纲扣本”,逐步夯实知识基础,突破重点与难点,就能抓住高考考查的根本。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每位同学达到“考得好”的问题!要考得好,不仅要求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好的应试素质.同学们不仅要做一位成功的“学生”,还要做一位成功的“考生”。做成功的考生,关键是做好两个“亲近”,一个是与命题老师亲近,即了解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题型分布,命题专家在设置试题时所设的“题眼”与解题“陷阱”。另一个“亲近”就是与阅卷老师亲近,即掌握阅卷中的“潜规则”。
  问:什么事考试的潜规则
  答:这很多啊,比如命题热点、命题老师是怎样命题的,还有,阅卷老师是怎样阅卷的
  这些,都是考试的潜规则。
  下面谈谈备考策略,刚才分析了特点,以及600分的突破方法,那么,其实应对方法也就有了,一个就是要“依纲扣本”,就是逐一知识点解决落实。高考考什么?主要依据是《教学指导意见》和每年1月左右出版的《考试说明》,这是我们备考的“法律条文”,我们应该做一个守法的公民,切实减轻备考的负担。同学们复习时可以先参考上一届的《考试说明》,然后等明年的1月份新的版本出来后,再作比较研究,找到异同点。从各地的《考试说明》不难看出,高考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另一个是能力。
  (1)知识内容要求
  知识是以条目形式列出,并标出其考查难度,还有对一些考点作出特别说明,同学们要特别仔细研究这些条目,特别要注意哪些内容平时学过,但却是不考的内容。
  不少考生在备考时,不顾考试范围,盲目做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2)能力要求
  能力要求主要有五个方面: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及实验能力。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些能力要求,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提高这些能力的方法与策略,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逐步培养与提高。
  另外,还要再认教材,重塑知识。教材把《考试说明》的知识条目加以具体化。有不少同学认为,教辅书上已经把知识点布列清楚了,没必要看教材,这是得不偿失的想法。因为教辅书对知识只是简单的罗列,只是一种结论性的内容,缺少提出概念得出规律的过程,而这些内容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以考试说明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托,对照说明逐条阅读教材上的相关内容,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拢去脉
  第二个是解决好“四不”问题
  第一个是“看不懂”。许多题目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来理解新知识、新科技或新现象,并要做出判断、推理、概括,有的甚至要求考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题目文字多,内容又新,有的考生会产生心理压力,甚至会被吓倒,其根本原因是考生的审题能力太差。读题时要养成读一句、想一句的习惯,要学会边读题边用已有的物理知识来分析、想象,将题目中的文字条件转换成自己熟悉的物理场景,特别是要抓住关键语句,找出问题的明条件与暗条件。因此,在复习时切不可一头钻进题海之中,只注意代公式解题而忽略了对物理情景的分析与研究,要多利用“生题”,用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逐步培养良好的审题能力。
  第二个是“算不出”,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数学。近几年,考生认为试题偏难,其中一个原因是试题对考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运算能力要求较高。有的试题数据处理相对繁琐,不细心容易出错丢分,也极易影响考生的应试情绪。学生对计算不熟练,错误不断,导致思维受阻,这可能与平时过多依赖计算器,运算技能减退有关。所以,在复习教学中,要重视运算能力的训练。除了掌握数学上的一些几何知识、不等式、数列、韦达定理等以外,还应掌握一些常用的演算技巧。比如利用约数进行计算,也可以先分步列式,得到字母综合式然后再代入数值计算,可以减少运算的层次。
  第三个是“想不到”,近几年试题除了《考试说明》中要求考查的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之外,还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物理情境的抽象能力、建模能力,逆向思维与对称思维。以及语言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能力等等,力求思维的创新性和严密性。因此,必须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的掌握必须经历一定的过程,需要学生的反思与领悟,最后通过一定的练习巩固才能真正掌握。
  二是通过做适量的习题,多思考,多研究,多整理,在做题的过程中学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等效替代、类比推理、对称法、图象法、猜想与假设法、建立模型等等。
  第四个是“来不及”,学生完不成试题,除了阅读量大、数字运算繁琐等原因外,其中更大的原因是考生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些物理问题缺乏解题经验,即探究能力不强。比如考生不知如何来数据的优劣、如何来回答实验的具体要求,不知从什么方面来对图象作描述与解释等等,都反映出考生探究能力的不足。所以,在复习中要加强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的训练。一是在复习中要从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出发,分阶段侧重、有序地进行培养。二是在解题过程中,要多选择开放性问题,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方法来探究,逐步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来源: 网络 编辑: xuesha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