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北大清华抢生源比拼群众路线
阅读: 246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3/7/26 16:36:40
分享到:
伴随高招本科一批录取结束,北大清华[微博]今年的录取结果一一揭开面纱。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两所名校披露的成绩单呈现了一些新变化,其中包括最终实际录取总人数语焉不详;不约而同地放弃在状元及高分段人数上的互掐做法;浓墨重彩地宣传自主招生等多元化录取的作用;叙事模式有意转向学生视角价值视角
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是,北大和清华都心怀默契地放弃高考[微博]成绩上的明争。虽然两校在各省市的分数线无可避免地被拿来比较,今年在京文科提档线的对比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口水战,但往年那种绞尽脑汁公开互掐的局面不复存在。例如去年,清华招办称,清华在京录取考生中,最终高考实考分在691分以上的考生就达到8人(全市仅有10人),在全市理科实考前30的考生中就占到了19人。北大招办透露,北京市文理科投档分前一百名考生中,超过六成选择了北大;实考分前一百名的考生中,理科超过半数报考北大,文科八成以上选择北大。
今年北大清华两校在录取成绩比拼上不再明争,给目前喧嚣的高考改革吹入一股清新之风,这种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做法值得提倡和推广。北大招办的说法是这一变化的一个注脚:尽管北大招收了全国高考分数最高的学生,但面对世界范围内激烈的生源竞争,我们还要有更高远的追求,必须立足于全球视野,从培养而不是招收的目标出发,超越目前国内高校盲目争夺高分生源的恶性竞争,沉下心来做应该做的正确事情,不再公布高考状元和各省市前十名等所谓反映招生政绩的 ‘GDP’指标,引领全国高校和基础教育共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新道路。
的确,两校在高考分数放弃明争,既是对相关招生政策的遵守,也是避免往年统计数据打架的明智之举。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今天北大清华面临的生源竞争远远超过彼此的层面,而是实实在在地抛入世界范围之内。且不说港大、港科大、港中文等港校对内地高考状元的瓜分,放眼北京中学名校——这些北大清华的传统生源基地,优秀生源出国念大学已成潮流。不止一所京城中学名校负责人坦言,学校三分之一的尖子生放弃高考出国留学[微博]。正是这种深层次的生源竞争格局促使北大清华转变策略,以一种更高的格局意识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源竞争。
相逢一笑泯恩仇?其实未必。放弃明争,更多的力量将放在暗斗。生源竞争是高校之间一个永恒的话题,两大名校在任何时期都难以改变在生源争抢上的针尖对麦芒的局面,尤其是目前优秀中学生素质仍主要通过高考分数来衡量时,争取高分考生将是不变的主旋律,只是竞争的思路和策略如何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比如,清华的领军计划拔尖计划,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等,都是大学名校在生源竞争中推出的富有成效的创新策略。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生源竞争策略来看,清华的招数更为务实更具有系统性。今年清华在招生前夕围绕国际化复合型培养模式推出的高端班效果明显,扮演黑马角色。当然,北大的策略除了继续高举招生理念大旗外,也悄然放下身段走出更务实的步伐。今年北大在北京部分示范高中首次推出定点蹲守的招生策略,面向人大[微博]附中、四中、十一学校、北大附中、实验中学等25所示范高中,北大北京招生组都定点安排联系人并公布联系电话。这在北大招生历史上是个不小的突破。要知道,过去只有清华招生才会这么做。在大学名校自主招生加大、多元录取方式不断深化的今天,大学招办有的放矢地和中学实现对接,并提前为有潜质的优秀中学生进行升学指导,将是大学在生源暗斗中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北京晨报 罗德宏)
来源: 北京晨报 编辑: stephe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