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英雄不常有,少年英雄更罕见。正因此,江西一名见义勇为高三男生赢得英雄式礼遇。人民日报以头版显要位置表达了对这件社会新闻的特殊喜爱。
这位名叫柳艳兵的高三男生当得起赞美。5月31日,在江西宜春一辆公交中巴车上,一名歹徒将5名乘客砍伤,柳艳兵不顾伤痛,勇敢夺下歹徒手中的刀,避免了更大伤亡。但柳与另一名同学因伤情严重,错失高考(微博)。
中国人都知道高考对一名高三学生意味着什么。少年英雄让人爱慕,英雄抱憾让人生怜。“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社会情绪高涨。人民日报语重心长的说:“实际上他早已交上了另一份答卷”。网友也热情洋溢地宣布“他用生命通过了高考”,更有网友掀起一场助其上大学的活动,呼吁高校破格录取这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但不是唯有“破格”才能回报少年英雄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感动。高校破格录取,涉及方方面面,比如高考公平、社会规则的严肃性、社会价值观引导等等,兹事体大,值得商榷。
柳艳兵当然值得嘉奖。它满足了公众对少年英雄的期待。我们通常所说的见义勇为,比如扶起摔倒老人,救助车祸伤者,大多力所能及,甚至是普通人原本都应做的。而柳艳兵冒着生命危险打击犯罪,带伤夺刀,其刚强血勇,大大超出常例的见义勇为。
最让公众震撼的是,这几乎是近年发生在公共场合暴力袭击事件的一件特例--遇袭者竟能终止暴力、空手夺刃--而没有逃跑和溃退,反而成功反击,而带领者竟是高三学生。当低风险的救助他人都成了稀缺风景,一场高风险的冒死抗暴,的确振奋了众人,验证了这个社会血性犹存,正义犹存。
似乎怎样的嘉奖都不为过。就像久旱逢甘霖,中国社会道德饥渴症积郁至今,让很多人因为一点爱与勇气就能欣喜若狂。
与网友的热情相比,相关部门反应还算冷静。教育部(微博)表示,待柳艳兵和另一位受伤考生康复后将为其组织单独考试。面对“民意”,教育部在权属范畴内行事,既表达了最大善意,又保持了相当理性。高校的表现也很克制,如南昌大学(微博招生办)向柳艳兵伸出橄榄枝,“愿助其圆大学梦”。这显然是鼓励而非承诺,高校纵然爱贤惜才,也得遵循一定规则。
由于见义勇为行为太过稀缺,民众倾向于用同样稀缺的东西以作回报,比如高考入学机会。虽然众多考生还要千军万马等着过独木桥,但大家已迫不及待地让这两位一骑绝尘了。其情当然可鉴,但多少有些慷他人之慨的意味。见义勇为高考加分尚存较大争议,直接“破格”保送的论调更是“出格”,需慎之又慎。
有些时候,我们的社会如此渴慕英雄,人们对待英雄的方式,甚至与对待贫弱者差不多,喜欢习惯性地慷慨解囊,缺钱的给钱,缺名额的给名额。这样做,有惩恶扬善的意义,但也不无弊端,其一,为一种价值随意更改社会规则,会导致另一种价值弱化;其二,过度赞美和重赏英雄,或多或少给了众人放下自身道德负担乐得逍遥的理由。
柳艳兵需要帮助和报偿,但不是赏赐。补考是个好选择,既补偿了机会,也兼顾了公平。即使成绩不理想,在高校自主招生的规则范围内,相信他们也能圆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