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3月15日消息(记者白杰戈)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作为过去一年社情民意的汇聚,今年的两会上,"异地高考"成为讨论的热点。去年两会,教育部把"异地高考"提上日程,到年底,全国有31个省区市交出各自的"异地高考"方案,具体内容差别明显。在最受关注的北京上海和广东,很多人还够不着这个门槛。"异地高考"要如何权衡各方利益,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之声两会特别报道《改革探路》今天播出第十篇:《异地高考破冰前行》。
记者手记:网络上曾经流传一个段子,十几年前,两个同龄的小伙子参加高考,全国统一的试卷,山东的五百多分落榜,北京的四百多分上了沈阳一所大学。后来他们在工地相遇,山东的小伙子是农民工,北京的小伙子是建筑师。那句老话"知识改变命运",在这里可能要改成"高考改变命运"。去年底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还不足以阻止这个故事发生,但至少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方向。
上海,43岁的魏浩(化名)19年前从老家安徽过来,从临时工做起,现在是一家小型企业的老板。他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在上海上学,8年前还买了房。但是魏浩只有高中学历,不符合办理A类工作居住证的条件,按照上海的政策,他的孩子仍然不能在上海参加高考。
魏浩:我们在上海有自己的公司,自己有住房,社保也交了,就是学历没有达到,积分没有达到,就没有给我们办。
去年底,各地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的异地高考方案出台,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康永恒认为,教育部应该统筹分配各省的招生名额。
康永恒:北京这次出台的方案规定随迁子女只能报考高职院校,实际上是在过去基础上的倒退。高考是高度计划性、完全由教育部调控的很少几项社会事务之一。但是教育部不调配高考指标的分配办法,而要求各省出台各自的方案。
对这些批评意见,教育界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表示赞同。
葛剑雄:这个当然应该批评,但是问题的根子不是在地方,不应该叫地方自己解决。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作为部委负责人列席两会也被记者围住,康永恒和葛剑雄的意见也被抛给了他。
记者:会不会有中央统筹的推动?
袁贵仁:不会。
答案简单干脆,而说"不会"的原因,跟康永恒和葛剑雄希望"会"的理由一样,都是"各地情况不同"。
袁贵仁:因为各省市区情况不同,它们是因地制宜,考虑了种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