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安徽“异地高考”政策放开 300多名考生受益
阅读: 652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3/5/31 11:01:50
分享到:
如果时间往前推一年,“川妹子”段正兰和“温州仔”谢福乐可能已经坐在原籍一所完全陌生的中学里,毫无信心的完成高考(微博)前这最后十天的冲刺。幸运的是,他们成了安徽省放开“异地高考”政策后的首批异地高考生。
受访人:谢福乐浙江温州籍
中考:723分进六中
“如果不能在这参加高考,我只能选择回老家再复读一年。”坐在放有一摞摞书的书桌前,个头不高的谢福乐几乎快要被“埋”在一本本复习资料里。
3岁就随父亲从浙江温州来到合肥,在这里成长了15年的谢福乐能说一口流利的合肥话。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都在合肥就读,对于老家浙江他几乎没有任何印象。
“以前没觉得我和同学们有什么不一样,就除了小时候念书老转学。”中考前,谢福乐几乎对户籍没有任何概念,能想起的,就是父亲为了这个东西老为自己办转学手续,自己还一度为有着多个“母校”而烦恼。
三年前,户籍就成了摆在谢福乐父子面前最大的“拦路虎”。因为不是合肥人,就读于六十六中的谢福乐哪怕成绩比同班学生高出一大截,仍面临着要回老家中考的尴尬。
“当时年纪小,没想那么多,就觉得离开同学们会很不舍。”谢福乐几乎没有考虑过以后的路要怎么走,考得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兴许就在老家随便找份工。
受惠于合肥市出台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升学政策,符合条件的谢福乐最终如愿以偿,享受“同城待遇”和城里孩子一起参加了中考,并最终以723分的高分被摇号进了合肥六中。
摇摆:高考前的迷茫
“成绩很稳定,考个重点绝对没问题。”尽管班主任徐丹多次表扬刻苦用功、脑子灵活的谢福乐,但户籍这根“刺”仍旧让父子俩寝食难安。
独自一人带着儿子在异乡,日夜打着两份工的谢爸爸,几乎将精力全倾注在儿子身上,他不想让以723分中考成绩进入全合肥孩子都羡慕的学校的儿子,输在政策上。“但即使想多花钱,也不知道往哪花。”
从儿子上高中起,他就四处打听高考政策,但听到的消息却说法不一。而谢福乐能做的,就是做好两手准备:一是在合肥参加高考;再就是回温州备考,考不上就再复读一年。
“当时爸爸已经拜托老家的亲戚找了所普通中学,高考报不上名就转学回家。”两地考试制度的差异、所学知识的不同、新环境的适应期……不能在合肥参加高考,意味着儿子以前十几年的努力都有可能白费。“那段时间,上网上得很凶,我和他爸爸说什么他也都听不进去。”作为班主任,徐丹不能看着这颗“好苗子”荒废掉,苦口婆心规劝无果之下,她也加入到打听的行列中。
笃定:想去厦大看海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11月份,省教育厅下发异地高考政策的公开征求意见稿,并初步确定从2013年起实行异地中、高考政策;紧接着,安徽省异地高考正式方案赶在年末出台。
“不敢相信,当时的感觉就是悬了好多年的心定了。”而此时,班里的同学们基本上都已经完成高考报名了。复印材料、申请报告、高考报名……一连串程序走下来,父子俩心中的大石才终于落了地。
现如今再谈起高考,这个1995年出生的大男孩,脸上满是笑容,毫不畏惧即将来临的“决战”。用他的话说,自己的人生转折点早已定格在班主任徐丹告诉他“明年,你可以在安徽高考”的那天了。二模考了571分的谢福乐,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看海,也因此,坐落在海边美丽的厦门大学成了他奋斗的目标。
12
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stephen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